德薩畫廊|和香港心藝術家陸浩明在垃圾中淘藝術,玩空間
——2017年,8月於艺厘米發佈,作者:陳紫瑜
最早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來自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林青霞身居其中與不同族裔的人士打交道。猶記得,我也曾和一群人置身於此進行活動,由於對一個說流利粵語的洋臉孔很感興趣,給他做了個小採訪,瞭解到他父母多年前就從摩洛哥來到香港,而他也成為香港的一分子。在香港地,這樣的洋臉孔並不少,他們在香港長大,受過外國教育,內心卻滿滿香港情意結。
像從小在香港生活的藝術家陸浩明,即使是在美國波士頓完成大學學業,卻直言沒有喜歡美國。相反,生活在多元化的香港,他能每天接收來之不盡的信息,給個人創作激發了無數靈感和更大的聯想空間,這讓他非常享受。不過,進行藝術創作時,他並不會刻意去展現「香港元素」,認為這些元素早已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他也更喜歡讓作品直接說話,並不會設置⼀個固定的概念去引導我們。而是樂於引發我們去獨立思考,與我們進行心靈上的互動。我們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關注點,去解讀,產生不同的觸動和共鳴。
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留意到有很多創作元素是found objects(拾得物:觀念來自實驗藝術先驅杜尚,指被賦予新定義的世俗產品,成為藝術品或藝術品的一部分)。例如,他的裝置作品《靜止的點燃的葉子》,原材料便是他隨手從垃圾回收中心淘來的破舊塑料制空調。
但空調跟香港有什麼關係呢?相信到過香港玩的朋友,會感受到只要從室外走進商場、餐廳里,就好像突然到了冰凍的雪房,這都皆因本地人一年三季都不能失去的「空調」長期大開。在這裡,他們過度地製造空調,又隨之扔掉了很多舊空調。因此,陸浩明通過將象徵著香港消費主義的空調拆開、燒毀,再懸掛起來,模仿落葉的效果。看上去,也帶有中國剪紙藝術的趣味。
看了他的「拾得藝術」,你有沒有興趣到畫廊親身參與他創作藝術品的全過程呢?還有機會目睹由陸浩明利用畫廊柱子做成攀岩的牆,屆時畫廊亦會邀請專業攀岩選手來爬這個藝術裝置。至於聊到在這麼大的空間做創作,陸浩明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挑戰與探索新領域的機會。
正所謂有危就會有機。在90年代前,香港藝術家多需要自己尋找展覽空間辦展。在一段時間內,展覽多數在香港大會堂和香港藝術中心舉辦。進入90年代後,藝術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公社、1a空間、錄影太奇等;繼而在工廈出現了工作室的身影,如開放性強的伙炭(The Fotonian),開闢了「工廈潮流」。
如今香港藝術家已進駐了各區工廈,鴨脷洲(安全口Gallery Exit 及 Feast Projects)、荃灣(南豐紗廠The Mills)、柴灣 (站台中國Platform China)、鰂魚湧(ArtisTree)等等。而位於南港島藝術區的黃竹坑(ADC藝術空間)亦是較為活躍的。南港島藝術區與擁有密密麻麻的中小型畫廊的中上環相比,擁有更寬廣、更靈活的展覽空間。
而擁有10000呎展示空間的德薩畫廊,這次就邀請了陸浩明作為駐留項目中的第一位駐留藝術家。在廣闊的創作環境中,陸浩明會公開他的創作過程,積極探索當藝術家工作室融入畫廊空間後,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現在,陸浩明已經展開了個人創作,亦鼓勵大家到畫廊參與到他的創作當中,作品完成後將會在9月2日展出。
艺厘米官网:https://www.artc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