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ase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哪些作品最吸睛?就數他的創作跨半世紀

—2018年,3月於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覽現場採訪,作者:陳紫

2018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又完美落幕了。這次最受歡迎又最好玩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有哪些呢?據我觀察,互動性、科技性強、表現手法多元化及個人特色化的藝術作品就最吸引大眾。

「藝術即蛙,蛙即藝術」

從上層逛到下層的展覽,我采訪了一些畫廊的工作人員,發現作品過往只在ArtBasel參加群展的香港藝術家“蛙王Frog King”郭孟浩在這次擁有了自己專屬的“書法店”,引來了很多人的矚目。更讓人佩服的是70多歲高齡的他竟然從預展呆到了3月30日,一直為喜歡他作品的朋友們揮毫大字。

現場可提供自己的名字給蛙王書寫


郭孟浩曾說﹕“我是下一個世紀的藝術家,因為我的藝術走在時代前端,現在的人無法理解”。雖然有點狂,卻似乎成真。他年輕時在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美術專科(現香港教育大學)就讀。除了老師郭樵亮的賞識外,基本沒得到其他什麽讚賞。後來跟隨水墨畫大師呂壽琨學習,為他的瘋狂創作帶來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一般他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個行為藝術家,其創作還早於火藥藝術家蔡國強,最開始創作的作品是用蠟燭煙熏畫紙、燃燒書法作品,例如“火畫、蝶”(1978)。也曾與艾未未、謝德慶在紐約相識相知,共同聯辦“太平天國—可能的歷史的交匯:藝術家—艾未未、謝德慶、蛙王郭孟浩、黃馬鼎在紐約”展覽。

蛙王-最高產藝術家,創作近半世紀


他喜歡用客賓臨(happening)來形容自己的行為藝術,作品充斥著實驗精神,試圖打破條條框框,以不同媒介創作出屬於他風格的藝術作品。但可惜,70年代的香港社會仍舊保守。雖然,他在香港理工大學帶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如香港導演王家衛、為張曼玉在康城影展上設計葫蘆項鏈的首飾設計師陳瑞麟、填詞人林敏驄等等。但保守的大環境促使他尋求新的發展,他便出走到紐約深造藝術,直到90年代初才返回香港,如今已經在牛棚建起了“蛙王博物館”,堅持創造藝術堅持推廣藝術半世紀。

蛙王的徒弟首飾設計師陳瑞麟(左1)現場,兩人看畫

蛙王的徒弟首飾設計師陳瑞麟(左)現場,兩人挑畫

似乎這場Art Basel,能把他的藝術作品帶給更多人的眼前。在現場和他聊起,香港有三王,采訪者就特別喜歡他和九龍皇帝的作品。他聽後緩緩地說到,九龍皇帝寫大字寫了五十年,他也畫了五十年,做藝術能堅持下來是很難的,剩下還能創作多久,就要看天命了。後來他也說到藝術創作這事情很難講,有低潮也有高潮,昨天他的“蛙王書法店”就剛剛就被CNN報導了,但是等待時機的背後還是要有鐵打的實力。

「電子也能開花結果?」

另外,已經參加ArtBasel五屆的香港嘉圖畫廊展出的作品也很受歡迎,掛著的,藏起來的都被不少藏家入手了。致力推動香港當代藝術的他們表示,這幾天最受歡迎的是林佑森的雕塑作品,無論是藏家還是大眾,經過都會來細看。他的雕塑作品卻不是常見的那樣,多運用陶瓷材質。

林佑森在現場展出新作;鐵樹,mixed media | 121(h)x50(w)x50(d)cm | 2018

他的作品形狀如植物盆景,根莖枝葉都是用被大眾日常所淘汰的銅管銅線、金屬零件、電子器材塑造,從而構成一棟棟建築物,建築物上又會長出一朵小花,很像我們日常在大街上看到的場景。然而,這些探討山水與都市景觀作品的創作能力源於他童年時間就跟著做電器維修舅舅學電子、器械的組裝。越發對這些物料敏感的林佑森認為當今科技發達,連手機每天都在推陳出新,隨之伴來的是產生了很多廢料,他希望把這些物品融入到藝術創作當中,延續他們的生命,也帶出了環保意識的概念。

“胸章也能思考香港人身份?”

另一廂,香港馬淩畫廊的一個藝術裝置也吸引了大家湊過去。剛走近時,我還在想大家在翻來翻去的在撿什麽?仔細看,這一顆顆形狀不就是我們的紅旗胸章嗎?這座互動性的“胸章”小山是香港藝術家關尚智的作品,胸章分別印有中國人以及香港人的字眼,但印有香港人的個數只占總數10%,並與印有中國人的混合在一齊,作品是藝術家就香港人身份進行的反思。畫廊表示起初能給在場觀眾挑選胸章走,現場一度接近狂熱,第二天該環節被取消。

此外,如奧拉夫·埃利亞松的《呼吸的房子》,憑著奪目的外表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拍照打卡。每次在像巴薩爾藝術展這樣大展里吸睛的,多數是一些知名的藝術家如村上隆、Jeff Koons等的作品,但是我們也不妨多點留意默默耕耘的亞洲老藝術家和具有潛力的新晉藝術家,他們和他們也共同築造了藝術世界的多樣性。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https://www.artbasel.com/hong-kong?lang=zh_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