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黃竹坑藝術|速讀版:香港藝術展裝腔指南2
——2020年,2月發佈於TheArtGarden藝之森文化平台,作者:陳紫瑜
你對香港藝術畫廊集中地的印象,是否只停留在中上環?但其實,在黃竹坑也有一群藝術工作者聚集在這里,從0到1構成了南港島藝術社區。這里有不同運營模式的畫廊,大小和設計不同的空間,不同敘述方式的展覽。
黃竹坑與中環,一個是工業區,另一個是中央商業區(CBD)。那為什麼會開闢了“工廈潮流”?這要由90年代開始講起,當時的香港藝術家需要自己尋找展覽空間辦展。在一段時間內,展覽多數在香港大會堂和香港藝術中心舉辦。
但進入90年代後,藝術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公社、1a空間、錄影太奇等;繼而在工廈出現了工作室的身影,如開放性強的夥炭(The Fotonian),還有鴨脷洲(安全口Gallery Exit 及 Feast Projects)、荃灣(南豐紗廠The Mills)、柴灣 (站臺中國Platform China)、鰂魚涌(ArtisTree)等等。
黃竹坑藝術片區則是近兩三年內較為活躍的,每年都會舉辦《南港島藝術節》。作為香港的舊工業區,這里出地鐵後首先要穿過一棟棟殘舊的工廈,與一個個推車搬貨的工人插肩而過後。才能看到外牆布滿色彩斑斕塗鴉的工廈。在這些外貌不一的工廈里隱藏著不同特色的藝術工作室、畫廊、創意商店和食店等,形成了一個小型的藝術生態系統。
和中上環那些藝術機構相比,這里的畫廊擁有更寬廣、更靈活的展覽空間。因此,吸引了原位於中環的“德薩畫廊”,他們在黃竹坑再度開了占地10000呎的新畫廊空間(寫於2017年8月)。在這里,每段時間都會舉辦不同的展覽。
例如,香港藝術家陸浩明曾在這里現場製造讓大家甚至專業攀岩選手都可以爬的藝術裝置。還有當代藝術家王欣打造的粉紅現場,當代藝術家梁半的個展《拓荒者日記》 ,還有上海當代藝術家陸新建的個展《Boogie Woogie》等等。(列舉的是我曾記錄或採訪過的展覽。)
除了德薩畫廊外,這里還有幾個值得一看的藝術空間。像擁有大天台,充滿自然氣息的“Spring Workshop”。與香港大部分空間窄小的畫廊相比,這里的空間更廣闊,因此他們給前來的觀眾準備了咖啡茶水間以及休閑交流的座位,同時亦給藝術家提供駐場的空間和宿舍,舉辦各種主題的免費常設展覽,以及藝術工作坊,使藝術家、觀眾以及職員之間可以互相交流。
另一處則是擁有7000呎的“刺點畫廊”,這里聚焦在攝影、錄像創作上,為不少新晉和著名藝術家舉辦過展覽,是攝影愛好者不能錯過的畫廊。而“Rossi & Rossi畫廊”展出的藝術家作品則十分多元化,藝術家結合自身的文化,包括哈薩克斯坦、柬埔寨、香港和西藏文化等等,利用藝術對世界作出批判與回應。
工廠大廈曾是香港的近代記憶,而曾經布滿一個個小型工業廠的黃竹坑如今變化成為一個個藝術小單位的聚集地。這個連結著香港的過去又呈現著香港的現在的地方,是否有機會開啟香港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一段是寫於2018年4月)。
在寫完這兩篇文章後,踏入了2019年,香港的藝術生態有著非常大的變動。中環迎來了大館、H Queen’s大樓,荃灣多了南豐紗廠,尖沙咀有了K11 Musea。隨之,到了2020年的到來,似乎又引來了一波藝術網路媒體的崛起狀態。我把這一切記錄起來,持續每一年回頭看,香港的藝術動態是怎樣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