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碼藝術|萬花筒(Digital | Kaleidoscope),陳紫瑜

——2021年,12月重新發佈於藝之森文化平台2016年初次發佈於藝術雜誌《BLINK》,作者:陳紫瑜

1991年,吳宇森執導,周潤發、張國榮及鐘楚紅主演的《縱橫四海》在香港上映。戲尾,深愛紅豆的阿祖,在葉落歸根之時,說了一句:春夢了無痕。


世事變幻莫測,人的成長軌跡里,好的壞的平淡的經歷,像一部電影播放,不知不覺到結尾,徬如一場春夢。倘若不刻意記錄,某一個時空的你我他,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2015年,恰恰是相距我第一次到香港的第十個年頭。12歲到22歲,由懵懂少年向半熟青年的光影。 每一個人的童年,徬彿都會有一座城市,塑造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香港於我而言,就是這樣。便有了記錄的想法。

起初與攝影師交流,她曾問了一個問題:「你對香港的印象是怎樣?」我說:「一個極端的地方。一面繁華,一面破落。」可是,當最終在香港拍攝後,我對相同一個問題有了新的答案。這裡,有濫情文藝的中環,有老派味道的灣仔,有妖嬈夜蒲的蘭桂坊,什麼情景都可以在這裡發生,而現在的香港顯然跟我十年前初見的香港不一樣。也正如作為攝影師的她拍下的,照片中的我,是另一個的我一般。

那個畫面中的女孩像是個生活中不苟言笑的人,但偏偏生活中的我很愛笑,話很多。但是,她也許會更接近工作上的我。所以,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每個人都是由無數個面組合而成:他人眼中的我,自己眼中的我;過去的我,現在的我,未來的我,還有許多個我不知道的我,在不停地被發掘。


這個無限延展,無限發生的過程就像是童年時我愛玩的玩具,千萬個我組合成的自己就像是通過萬花筒看到的世界。拿起萬花筒,眯起眼睛,就決定玩一個屬於自己的拼圖遊戲。於是,我將同一張別人鏡頭下的自己,調色,翻轉,重組,整合,去構建成一張張全新的自我。


我們如萬花筒般的,由無數時空里的「自己」塑造而成。我們個人都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複雜個體。若將人生軌跡看成一個個小點的組成,那麼不同時空里的我們則是時間性的產物,而這些星星點點流逝的變化,與記憶里的一張張碎片一起,最終構成了我們現在的樣子。而現在的我們也沒停止變化,我們正高速地奔向未來。


似乎在每一秒中,我們都在用過去分化出更多的現在,我們用回憶的血和肉豐滿自己,在每一個維度都能孵化出更多的自我。在眼下這個高速運轉、快速裂變的時空里,我們都像是被裝在萬花筒里的彩色碎片,一個角度、一次轉身都能再產生一個有著多重面貌的自己。下一秒,我們,戴著千變萬化的面孔,是否可以像萬花筒一樣,在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時間里散髮出不一樣的色彩。


此時此刻,我用文字記錄下了內心的這一畫面。2016年1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