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人的新發展|2022年,藝術博主崛起,發展選香港、上海、北京or廣州?
——2022年,2月發佈於TheArtGarden藝之森文化平台,作者:陳紫瑜
Tina將透過看展費用、藝術展覽風格、藝術評論與藝術新聞、藝術博主的崛起、藝術評論人的年齡、稿費等方面,簡單分享在不同地區做藝術博主,會有怎樣的體驗?
一、藝術評論與藝術新聞、藝術評論人的年齡
7年前,我開始有閱讀香港本地藝術評論人文章的習慣,同時自己也有在藝術媒體上為一些藝術活動、展覽寫文。發現,內地和香港的藝術評論和新聞生態也是挺有區別的。
首先,香港藝術評論人的文章一般會散落在不同的媒體上,但很少建立他們個人的媒體,而且專業的藝術評論人的年齡均為35歲以上,他們基本上「張張刀都利」,
是身兼多職的藝術工作者,一部分人的文風較犀利,會直接寫藝術批評的文章。另外,我也有留意到這幾年內,香港也有藝術機構開展培養年輕藝術評論人的活動。
但是,與內地發達的藝術媒體相比,香港似乎依然缺乏足夠數量和質素的專門藝術媒體。我相信不少藝術公關在聯繫和調研媒體時已經發現這一點了。專業的藝術媒體不是沒有,但數量較內地少很多。很多時候需要聯繫時尚類、旅遊類、生活方式類的傳媒為藝術展覽或活動宣傳。
在時尚類、旅遊類、生活方式類傳媒上刊登藝術展覽活動當然沒有問題,畢竟對標的也是一群高淨值客戶群體,例如,選擇《Hypebeast》、《Vogue》、《號外》等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挑選這幾類媒體「落文章」給讀者的觀感一般是,一是「官宣」,二是通知讀者可以去「拍照打卡」了。不過是官宣類的文章跟藝術評論人在新聞媒體上,寫的深度分析文章的風格,以及給讀者的觀感是稍微不一樣的。
而挑選一個專門藝術媒體的優點,大概就是讀者能達到90%以上都對藝術有較大的興趣,因為,媒體在運營上已經把這群藝術愛好者篩選出來了。內地不少的藝術媒體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而且內地有一定數量的年輕寫手。
二、藝術博主的崛起
我在香港幾年,沒有聽過「藝術博主」這個概念,香港比較流行旅遊博主、美食博主。因此,討論「藝術博主的崛起」,我不得不來用「上海」來做個例子,並且會從「網紅展」說起。
不止一次有人問我,怎麼看一些博主打卡「網紅展」拍拍照片,但是沒有輸出任何藝術相關的內容?我當然知道對方想得到怎樣的回答。
但我每每的回答都是:我們可以嘗試擁抱這種新常態新發展,不失是一個讓原本小眾的藝術走向大眾的方法之一。因為,很多時候畫廊、藝術機構發的官宣文,用詞太「專業」了,會強力地降低讀者的興趣。
反而,真的有很多讀者會因為他們關注的博主去打卡一個藝術展,然後就會跟著去了。一種是真的在輸出藝術內容的博主,另一種是會拍照也漂亮的生活方式博主。而上海的藝術機構,在展覽或藝術活動宣傳上,就把握住了這兩批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