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藝術家林彥良》|探秘他的藝術童趣世界
藝之森文化主編:陳紫瑜
陳紫瑜 序:
林彥良,出生於台灣,就讀於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開始專攻平面插畫設計,畢業於國立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所,隨後成為全校最年輕的約聘業師。其人熱衷活躍於不同的界別,身兼多職,自由藝術工作者、玩具收藏家、品牌設計師及大學講師等等,都是他的頭銜。由起初一個在部落格分享自身創作的藝術博主,多年後搖身一變跨界達人。從2006年2月起,成立手創品牌BaNAna,並於2012年5月正式轉型發表插畫品牌「BaNAna Lin」。
2017年,他開始以本名「林彥良」發表全新系列藝術創作 ,由於品牌跨界聯名合作經驗豐富,被台灣媒體喻為非典型藝術家。 與他曾經合作過的單位眾多,包括台灣文化部、台灣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國立美術館、台南美術館、廣州御溪谷私人美術館、北京芳草地畫廊、台灣設計研究院、日本沖繩伊藤園、日本Loft百貨、華納音樂唱片、春水堂、蘇州與香港尖沙誠品框框眼鏡、法國文化協會等等 。
而且,他的景觀設計背景,往往能為他的作品呈現不同層次的透視角度。作品風格富有童趣且幽默詼諧,一筆一畫的線條更讓人印象深刻。最為經典的角色就是他所創作的「阿蕉」,「阿蕉」這個名字來源於他就讀國中時的綽號。
藝術家林彥良在這個六月於台灣的333Gallery舉辦個展《我小宇宙里的大夢想 The Tiny Room with my big dream》。作品以質樸真摯的童趣風格貫穿主軸,這次展覽除了可見林彥良首次嘗試創作的巨幅尺寸作品之外,也帶來一系列全新的復合媒材作品。林彥良也將個人收藏與多年來的創作空間重現於畫廊一隅,以物件反映靈感的濫觴,希望觀者能再一次找回童年時對於世界最直觀純粹的感受。
一、藝術與林彥良
陳紫瑜:你當初採用擬人化的「香蕉」形象作為創作意象,除了因為自身在高中時的綽號,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嗎?在你畫中的那個小男孩,就是藝術世界的另一個「你」嗎?你是否會通過繪畫去訴說你個人的故事與情感?
林彥良:香蕉這綽號是高中導師幫我取的,所以在我大學二年級創立的品牌就以BaNAna Lin阿蕉作為開端,當時需要一個對外的品牌識別Logo,我想以我戴眼鏡的形象頭頂著香蕉皮作為風格的識別,從2006年一路沿用到現今。
創作的途徑我們常常把自我情感投射在作品中,不可否認在我的作品裡的任何人物、動物都可能是某部分的我,但也有可能是某部分的觀者縮影,我經常從自身、朋友及家人的生活經驗取材,因次常常有人問到我圖中的男孩是你嗎?我便會如此回答:「有可能是我但也有可能是你。」我希望你們可以將自我投射在這些角色裡,更能感受我作品想表達呈現的意境。
在我是插畫家身份的時候,我的部分作品因為商業需求,需要符合雇主期待或是委託而創作,這不全然是我想表達的意境與想法,這種狀態過去常常會與我內心拉扯內耗,經常對於創作產生質疑與不安,因此我最終目標漸漸走向更屬於自我的創作心境而跨入的藝術,更能清楚傳達作品的核心精神,主要由我自身主動或主導的一件作品,那都是我的人生經驗及生命的不同階段積累所繪製的主題,其主題不外乎在於各種情感面向:親情、愛情及友情,這些都是我生活片段的紀錄與抒發,生命留下的痕跡。
陳紫瑜:景觀學系的背景,能讓你在進行藝術創作的時候,有著怎樣的獨特視角、思考方式或繪畫方式?
林彥良:大學主修景觀設計的我,受植栽、空間與媒材與整體規劃整合的專業訓練,在大學圖學的課程裡,所使用的色鉛筆轉化成我現在藝術創作很重要的一項媒材,另外對於展覽的執行與脈絡的梳理,我可以從景觀規劃的課程中運用有邏輯與理性的爬梳出自我一套的流程,從空間的規劃轉換到單純視覺的傳達,幫助我如何可以更精準的結合空間與平面的協調合理性,以及更有系統的規劃各項系列性的作品與策展執行上的流程,所以我研究所選擇整合性更強的雲科大的創意生活設計系,對於創作我能掌握許多媒材的可能性,讓我前期的創作增添更多的實驗性質,對於媒材的敏銳進而可以思考更多作品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在我的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我熟悉的平面作品之外,在展覽空間的規劃都是我作品的一部分,以及我有了空間概念可以很快建構與掌握3D立體的雕塑,所以過去所學的空間背景進而漸漸轉化在我許多的創作中。
陳紫瑜:作為一位藝術領域裡的跨界人才,你是怎樣看待藝術與設計之間的異同?
林彥良:藝術與設計有共同處都是必經經由作者思考與轉化的途徑,只是設計是需要理性地解決問題的基本要素。而藝術我認為它比設計更需要多面向的思考,創作看似輕鬆,但關於基本的技法、媒材、構圖、色彩等等的基本掌握就需要一段時間訓練,更重要的核心精神與創作脈絡是需要一個藝術家生活經驗的堆疊,縝密的去抽絲剝繭將自我意識與創作核心的連結傳遞得精準,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容易。
陳紫瑜:你曾經與很多不同的機構和品牌合作,你是如何平衡藝術與商業之間的關係呢?
林彥良:我自己的品牌經營的方向與佈局分為三個階段,在前期是以商業導向為主,2006年~2017年最剛開始被大眾看到的我是插畫家的身份,透過大量的商業合作與展覽,漸漸累積許多粉絲與客戶,由於大環境的關係,純創作初期很難有穩定的收入,藝術創作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才能看見成果,在我漸漸把商業品牌穩定下來後,中期大約在2016年的規劃我便開始投入藝術創作,這段期間我有一半商業一半創作時間,陸續被合作單位看到我品牌有多種面貌的淺力,我積極參與各項計畫是我以前不太敢挑戰的中大型專案,類似藝術裝置類型與較大型策展整合,這個時期是我品牌快速成長與其他創作者開始不一樣的地方,因此我才意識到我品牌的獨特性,能夠跨域合作,能接觸到的產業面向更廣,藉由各項機會把專業提升。漸漸的近兩年藝術創作趨向穩定,主要專注在個人的創作領域裏,接下來就是好好發展系列性與深化自我的藝術創作,例如海外駐村計畫。
二、媒體與林彥良
陳紫瑜:據我了解,你是從運營部落格開始,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的。當時,有什麼契機讓你選擇在網上去宣傳自己的作品呢?
林彥良:我當初成立品牌的開始並沒有智慧型手機,所以線上只能靠部落格經營還有線下的市集推廣,由於準備了一部分的作品被大學學姊看到,他推薦我去擺創意市集,為了累積粉絲聲量,創作者們都會經營屬於自己的網路平台,因此一開始我就從部落格開始經營起家,那是台灣所謂的文創時代的開始,很多品牌都是在網路上被發現的。
陳紫瑜:其實,有不少新生代的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也學會了運營社交媒體帳號為自己找尋更多的機會,你有什麼建議給新一代的年輕藝術工作者呢?
林彥良:我同時在大學裡教書,常常會給學生建構「品牌」的概念,唯獨把自己的專業經營成品牌才會有價值的積累,我跨到藝術領域後也主要是藉由線上網路推廣自己的作品,被許多海外的畫廊與藏家看見,進而有了不同的藝術計畫邀約,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專注在自己的作品上,準備好了當機會來臨時你也可以臨危不亂的接下來,有時候可以分享繪畫的執行過程,有時候可以分享自己喜歡的事物,越生活感的分享、不造作的經營會讓大家更了解你,慢慢的我相信就會有許多人發現你的才華,接著開始支持你給你許多機會的。
三、城市與林彥良
陳紫瑜:你曾在台中、台北和東京生活,你覺得這三個地方的藝術生態發展是如何的呢?他們又是如何影響你的創作呢?
林彥良:台中是我的家鄉,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三十年我才轉向台北發展,這個時候是我想試看看到大城市發展的可能性,在台中生活的我是一切的開始,由於家鄉的氛圍是輕鬆的步調,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思考。當我到台北後發現是一個競爭必較激烈的城市,很多一線的品牌和創作者都生活在此,生活步調很快不得不跟上,所以更能促使我在作品創作與經營品牌更積極,台北這邊的藝文資源很多,還有不斷推陳出新展覽,也會讓我的思維有各種面向的參考。由於我有親戚移居在日本,從小大到大受日本文化影響很多,所以經常往返日本,特別是東京,東京經常有國際型的展覽與活動,特別喜歡去各地參觀不同類型的美術館,也建構了我對美術的世界觀,我喜愛藉由各國家的衍生的文化系統去剖析了解並轉化在自身與環境的關聯性,這些長期下來也影響我在藝術創作上的思維。
陳紫瑜:你的作品曾出現在日本、法國、台中、台北、北京、廣州、杭州和香港等等不同的地方,有哪個地方是你個人很喜歡的,你未來會想在哪個城市展示你的作品呢?
林彥良:作品出現在不同的城市裡的感受都是非常興奮的,它是經有一段期待的累積最終呈現成果,我很難說出最喜歡的是哪一個地方,因為當下覺得這些機會得來不易很難比較,但我很能肯定的遇到大多數的合作方對我很友善,有些人即使合作結束了,最後還成為朋友,這才是最難得的!可能還有第二次的合作機會。九月中我即將在杭州有個展,明年則在法國巴黎展出都是我非常期待,我也希望藉由我的作品一起和他們去各個國家及城市旅遊!是不是很浪漫啊~
四、玩具與林彥良
陳紫瑜:據我了解,你日常會在自己的旅程中,收藏不同的玩具,你一般會喜歡一些什麼類型的玩具?能帶給你創作怎麼樣的靈感呢?
林彥良:我受動漫文化影響很多,在各國家旅行途中我會安排幾個古董市集或是專收老玩具的店家,看到很有感覺的玩物在我有能力的範圍之下就會帶回來收藏,收著收著就越來越多,特別是美國皮克斯動畫之一的Toystory玩具總動員,他的故事概念及風格影響我甚多,同時也和我一起成長的動畫之一,對我來說是一種生命過程的詮釋,因此在我作品裡建構出擬人化的概念及童趣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