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曾留英澳門藝術家吳凱婷》:對比英國藝術生態 探索澳門藝術發展可能性

藝之森文化主編:陳紫瑜

吳凱婷,澳門本地新生代青年藝術家及策展人,曾擔任官樂怡基金會主席辦公室文化助理。在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劍橋藝術學院)完成預科文憑,隨後考入利物浦演藝學院攻讀舞台設計與表演藝術學士學位,獲澳門文化局發放三年的《文化藝術學習資助》,並在英國 Slung Low Theatre Company 擔任舞台製作的客席設計師。作品以探討「時間」的流逝與變化為主題,曾先後獲得東方基金會造型藝術榮譽獎及入選「第二十一屆澳門城市藝穗節」演出節目。2023年於澳門理 工大學獲跨領域藝術研究碩士學位。 曾於中國美術館、澳門藝術博物館、深圳羅湖美術館、珠海無界美術館、澳門文華東方酒店、麗景灣藝術酒店等的聯展展出。作品亦獲多個澳門機構收藏,包括鏡湖醫院、超盈文化、法國紅酒學會 、官樂怡基金會及私人收藏等。2021年4月假澳門青年展藝館舉辦個人展覽《在記憶之間》。

一、城市與你

(1)英國與你:

陳紫瑜:你本科階段曾分別在劍橋和利物浦就讀藝術與文化相關的專業,你是怎麼看待這兩個地方的藝術生態?

吳凱婷:首先,英國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國家,這樣的氛圍充滿了歷史的沉淀,無論是城市的建築群還是整個民族的風情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都能夠感受到。同時,英國也是首個提出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推動國家經濟策略的國家。

從微觀的角度來看,英國的各個城市在發展定位上有所不同。徐志摩在他撰寫的《再別康橋》中表達了對劍橋的依依不捨之情。從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我們可以聯想到這座古城的風景。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大學城,劍橋的街道上充滿了古堡,處處都散發著文化的底蘊,絕對是培養文藝學術和追求知識的理想之地。

相反地,利物浦與劍橋相比更傾向於現代化和平民化。作為英國工業革命的主要地區之一,這座城市至今仍保留著這種氛圍。此外,英國的第一座唐人街也位於利物浦。我對利物浦的印象是一個充滿戲劇感的地方,走在街上時時刻刻期待著各種驚喜。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利物浦成為英國政府重點發展經濟轉型的城市之一,表演藝術和當代藝術在當地蓬勃發展,營造出獨特的氛圍。

澳門藝術家吳凱婷在英國留學
藝術家吳凱婷為Cafe Hanoi上河内餐廳(於澳門百老匯)創作的畫作

(2)澳門與你

陳紫瑜:我也曾在澳門生活過一段時間,發現如今的澳門在藝術發展上,有煥然一新的感覺。接下來,期待你以澳門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身份,帶我們了解一下澳門的藝術生態:

吳凱婷:藝術生態圈有五個重要的角色,分別是藝術家、藝術中介、收藏家、學術體系與政府政策,而事實上澳門目前每一個部分都仍需有待發展。在疫情發生前,本地政府一直對推動本地文創發展提供許多不同形式的資助,當中以對藝術社團的支持佔大多數,大部分視覺藝術範疇的活動參與者人數眾多,但以業餘愛好者佔大多數,亦間接導致藝術水平嚴重參差不齊,專業人士、職業藝術家的數量很少,故未能形成藝術市場 。

陳紫瑜:幾年前的澳門,還未能提供更多的展示機會給藝術家,你覺得如今會有什麼改變嗎?可供給藝術家出展的空間一般是有哪些?

吳凱婷:我認為在澳門要尋求一個藝術品公開展示空間及場地是最難的。首先,本地政府旗下的藝術空間一般只對社團提供開放申請,而非個人名義的藝術家,而且專業藝術家一般來說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其次,是本地極缺少商業畫廊,藝術家一般都會身兼多職,既要做個人創作,同時亦要兼顧行政事務、宣傳等。不過,最近在六大博企的支持下,開始出現一些本地的藝術展覽進駐在旗下的大型商場。再者,亦出現了一些在商業機構在其辦公室的公共活動區域中,打造畫廊空間,讓「藝術+商業」一步步走近,這無疑都是對本地藝術發展的一種支持。

藝術家吳凱婷為Cafe Hanoi上河内餐廳(於澳門百老匯)創作的畫作

陳紫瑜:澳門回歸前,有不少葡萄牙藏家會收藏澳門藝術家的作品。那現在澳門藝術家作品被收藏的情況是怎麼樣呢?

吳凱婷:其實澳門現時的收藏風氣,實際上並不如回歸前發展理想。畢竟現時的本地人對於藝術與收藏的認知和理解並沒有很深入,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藝術不是必須品。藝術由過去的貼近生活轉變成遠離日常,這是回歸前後藝術收藏風氣的不同情況。藝術市場的發展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澳門需要時間去開發及培養藝術的消費群體。                                                                                                                                                                                

陳紫瑜:澳門給年輕策展人的發展機會多嗎?會有哪些支持呢?

吳凱婷:由於沒有市場的形成,職業藝術家生存都已經很艱難,要培養年青的策展人可謂是難上加難。在成熟的藝術生態圈中,策展人可謂是一個展覽的靈魂,是連接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重要橋樑,但本地生態對於策展人這個角色的重要性仍是非常薄弱。

澳門MACAUEAT Studio收藏吳凱婷其藝術創作

二、藝術與你

陳紫瑜:你一開始在英國學習的是舞台及表演藝術制作,是什麼原因讓你會往藝術家的方向發展呢?

吳凱婷:當年在報考大學時,在選科面對好大的困難,我需要在視覺藝術和舞台設計專業兩者之間作出選擇。而我自小便很喜歡畫畫,在還未上大學的時間,我便已經開始進行個人創作的自我探索,亦有幸參與一些小型的聯展。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以及老師的建議下,最終還是選擇修讀舞台設計。主要原因是因為舞台設計既包括了藝術創作的內容,同時它亦有教授藝術管理學、文化產業等等,包圍著藝術創作邊沿的各種實務知識。特別是我所報考的英國大學,它們的校院自身都是在行經營的劇院。因此,我在修讀課程的期間,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工作經驗,這對我畢業以後投身社無疑產生很大的幫助。去年,我一邊全職工作,一邊完成跨領域藝術碩士,而我的研究也是集中在本地文創產業及藝術市場發展的這一方面。

至於個人藝術創作方面,我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畢竟是自己很喜歡的興趣,而作為一位藝術家當然最期待作品能被知音人所收藏,但在澳門一個嚴重缺乏藝術市場的城市,藝術家的生存之道總是我們會經常去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基於這個原因,我才會研究藝術市場與產業的構成。

陳紫瑜:在澳門土生土長以及在英國留學進修藝術,對你的創作風格和靈感有什麼影響?

吳凱婷:在入讀大學之前,我曾在澳門接受過一年藝術專業的教育,並學習了很多藝術實務操作的基礎技術,如素描、油畫、版畫、平面設計等等,但較少有訓練創意思維的能力。而留學英國的經驗,正正是培養我思維想象與探究的能力,加上與當地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亦有助於與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前後兩樣能力的結合對我的創作風格與靈感有非常大的影響,留學的經驗加上土生長在澳門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小城市裡,我會時常去思考什麼是澳門本土的多元文化精神?生活環境是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而因此,我們的作品亦最正正反映出本地的獨特文化。近年時常對自己的畫作進行觀察,務求尋找到屬於這一個年代的澳門精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