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Basel|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立足⾹港,植根亞洲,融匯海外
——2016年,3月發佈於藝術工作室平台,作者:陳紫瑜
2016年3⽉22日⾹港巴塞爾藝術展正式拉開帷幕,37個國家和地區、239家畫廊、1021位藝術家及共 3057件藝術作品的參展規模被譽為⾹港巴塞爾藝術展史上陣容最強大的⼀屆,並有⼗八家⻄方藝廊和九家亞洲畫廊⾸度參展。此次,有50%的畫廊來自亞太地區,有240多位藝術家來⾃中國,更增加許多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藏家,為⽇益擴大的亞太地區收藏市場提供更大的平台。
作為亞洲頂尖藝博會,⽴⾜香港,植根亞洲,融匯海外是⾹港巴塞爾藝術展吸引的關鍵。相較於亞洲 區的其他藝博會,⾹港藝術政策和免稅政策的寬容性、本⼟與⾮本⼟⽂化交融的多樣性,更有利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藝術作品的展出,更有助推動區域性的藝廊及藝術空間⾛向國際。在今年的⾹港巴塞爾,可以發現,泛亞洲⽂化⽕熱性的持續,仍然被受追捧的⽇韓藝術家,如草間彌生、村上隆和樸棲甫等等。⽽香港巴塞爾與巴塞爾及美國展會的區別則是在香港展會的三樓全層設置了「亞洲視野」區域,使亞洲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展示更為統一和集中。亦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巴塞爾踴躍了不少年輕藝術家的藝術作品。
⽽今年的VIP預展日現場已吸引眾多國內外藝術界的知名人⼠和藏家出席。包括剛獲得金像獎 影帝的Leonardo、藏家烏利希克、藝術家村上隆、韓國影星宋慧喬等等。直⾄至公眾⽇日24到26⽇,總共吸引七萬⼊入場⼈人次。這樣的⼈人流量在任何的藝博會上並⾮常⾒,看來巴塞爾不單是東⻄方藝術交流的橋樑,亦是藝術與公眾親密接觸的年度嘉年華。
作為全球當代藝術發展的⾵向標和晴雨表。在本屆Art Basel展現藝術作品中,當中不乏出現名 家畢加索、奈良美智、威廉肯特里奇等等的作品。同時,也增添不少新元素,當代藝術家借助新材料和新媒體與傳統的結合來表達對社會、生活及⾝份的個⼈見解和反思。
「藝術家Ramin , Rokni 和 Hesam 戲劇形式的展覽」
⾹港巴塞爾藝術展公眾⽇時吸引⼤量公眾拍照的作品,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作品之⼀。三位藝術家透過拼貼、繪畫及組合的⽅式共同創作出獨特的作品,不同的原素、⾵格、審美在同一作品中出現,去挑戰、去對抗在社會、⽣活和⽂化上對個人及身體上已有的固定印象。
⾹港巴塞爾藝術展:「MEM畫廊」
MEM畫廊展出的⽇本80歲藝術家三島喜美代(Kimiyo Mishima),專⾨為⾹港巴塞爾⽽創作的個⼈最新作品。看似是⼀堆紙箱、報紙、易拉罐,實則是燒製的陶瓷材質作品。我跟畫廊員工聊的過程, 得知藝術家是希望作品能讓我們深思,在生活中,我們是否理所當然地把舊書、紙箱、易拉罐當成廢棄品,⽽忽視他們的用途。有沒有想過,當他們變成陶瓷品時,也可以是藝術品。
⾹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畫廊 Galerie duMonde」
香港畫廊展出的是生於北京,⽇本進修,定居美國的藝術家張爽( Stella Zhang),「0視點」⽩色系列的後續 —— 全新⿊色系列,曾經移居、曾經離異的她如果進行自我⾝份認同,如何對⼥性⾝份在現代與後現代社會中進⾏行探討。在現場,她的新作品——女性形象雕塑,早早已被預訂,售價:3.9 萬美元。
⾹港巴塞爾藝術展:「⾹格納畫廊與Krinzinger畫廊」
推出的是藝術家張鼎人⼿製造⼤型裝置《18個⽴立⽅方》/《18 Cubes,2016》 。藝術家鼓勵觀眾帶上⿊膠⼿套,拿著⽔晶石與藝術裝置親密接觸,塗寫、刮刻藝術品,宣洩和留下印记。預展當⽇日,我剛好碰到有在18 cubes的採訪拍攝,吸引了眾⼈的圍觀和嘗試。每個⽴方均為 2.3⽶米⾼高、5⽶米寬,觀眾在中間⾃由⾛動, 彷彿置⾝於⼀一個⼩小迷宮卻絲毫沒有距離感。這樣強調與觀眾的互動,不失為現代藝術的⼀種好的表現⼿手法。
⾹港巴塞爾藝術展:「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沒有在藝術學院受過教育的烏爾斯·費舍爾,⼀向以他的豐富想像力和創新⼒將不同的物件重新組合並重新賦予他們新的定義,卻創造了⼀一種端莊與笨拙、優雅與粗魯、美麗與醜陋的反差美感。
傑夫·昆斯 (Jeff Koons)的「凝視球」作品: ⼜貴又俗的藝術品?誰是作者?被譽為「這個時代最成功的藝術家」是誰?美國當代著名的波普藝術家Jeff Koons. 似乎他本⼈人的名聲和價值遠遠超於他的作品。他的凝視球作品,代表了浩瀚的宇宙和在同⼀時間當下的親密。觀眾可以在凝視球前感受到自己與圖畫的關係和參與。凝視球是⼀種連接,將你我與每個時代的巨作連接在⼀齊。